问题一:粉丝无法转化为消费者
14年以来有个很热的概念叫做新媒体,很多企业都在微信做新媒体。
企业在微信运营上就是发布内容、资讯,并配合抽奖活动。这样也确实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可是企业逐渐发现,这些粉丝并不购买商品。
这个现象相对普遍,有过食品、数码、文玩等商品公众号都曾遇到过此类困境。
参考建议:
首先理清创意传播、品牌传播、产品推广这三者的概念区别。简单理解,我欣赏你的内容,与我是否购买是两回事。
参考走心的广告文案,将内容传播导向刺痛消费者内心深处购买欲。否则真的只是企业服务做成了内容服务。也可以考虑从数据分析和需求深挖入手,公众宝微信平台对客观上用户互动数据有分析报告,主观上的需求要设身处地的思考和不断尝试。
问题二:与业务相关的内容服务意识淡薄
微信的大热,让很多账号急于求成忙于涨粉以推送内容为主,对粉丝的引导和服务不够重视。现在不谈个性化服务,也不谈服务的深化,因为很多账号根本就没有服务。
类似的有诸多淘宝等电商服务商,有形的推送和优惠信息等出去后,并未对感兴趣人群进行跟进服务。并未实现帐号价值的最大化。套用到淘宝C店的运营上高下立判。
参考建议:
对运营人员设定要求和考核机制,提供在线服务的成本并不高。重点在于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化运营时,即使做好了战略战术等布局,直接执行人群的思维和方式有待强化。
问题三:运营多个帐号的困扰
多帐号系统,从微博矩阵来看是的确奏效的,果壳网的矩阵就是一个代表。但不知何时起,微信帐号矩阵的概念被提出了,纵使企业下有多个不同品牌和产品线用不同的帐号,而每个类目都开帐号效果和投入产出并不好。
参考建议:
渠道重心思考清楚,重点运营一个号,舍得之间公众号传播依赖的终究还是内容而非简单的多端口。早点做决定,反而能走出困境,不要可惜现有的几百几千粉丝的积累。
问题四:引流困境
许多公众号运营最终目的是销售导向的,销售渠道的引流如果单一还好,如果多向导流,就很难办。
某母婴企业做促销活动时,同时告知粉丝通过热线电话订购,门店购买,网官商城购买,结尾还引导粉丝在公众号留言。
内容引导的混乱,实质上有3个层面的问题:
①文字表达能力弱,无法做到字字入心。
②没有主动策划微信跟销售业务结合,未对全流程进行思考。
③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利益博弈,让微信运营人员很难办,造成的面大而平未有重点。
参考建议:
可以多次测试,跟踪数据,找出引流效果最好的,然后持续优化。做出实际效果了,就会得到公司的重视,走向良性循环。
问题五:重营销轻运营
微信营销是去年微信生态圈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从百万计的公众号数量和雨后春笋般的第三方服务商以及无所不在的朋友圈微商处处可见,主要以微信营销和活动为主。
万马奔腾的圈粉阶段,粉丝数和影响力是毋容置疑的,内容再好功能再强没有一定基数的覆盖人群都是浮云。
但逐渐发现,诸多依赖营销和点赞传播带来的公众号,打开率有的低至1%以下,服务号推送当天净增粉丝数为负。用户被"玩"累了,恶意的"关注即送充电包"都开始出现疲软。
参考建议: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以及业内众所周知的模仿与同质化显现,随着微信不断加强营销、灰色地带等的打击力度,整个市场开始冷静下来,运营者和微信第三方服务商的心态更多开始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垂直领域的深耕。运营者应有对此的嗅觉和预判。
问题六:整体的用户体验很差
用户体验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把它说得小一些。
第一,图文、页面、分享页等的基础排版。
第二,账号交互功能的设计。菜单、表单、问答、分享的交互。
第三,回复的指引的作用。
微信运营者,需要基本一点编辑、产品经理、平面、交互设计师的素质。这还只是最基本的,很多表面现象的背后,是企业根本没想好在账号里究竟做什么事情。
参考建议:
排版工具很多,秀米和秀多多都可以;表单工具有问卷吧和互动吧等;内容工具有传送门和好酷网等;交互数据和智能回复工具有问卷网和前面提到的公众宝等。用户体验的基础是运营者的细心和用心执行。
问题七:用户沟通力
微信公众号是连接企业和客户的通道,通道是用来交流的。但很多账号完全没有交流。
本质的问题是,企业缺少直接与消费者交流的能力。过去没有交流通道,与消费者交流交给广告公司去干,或者干脆就是在淘宝上花钱买流量。
现在有了微信这个交流通道,却不知道怎么交流。这个能力不是通过方法的学习就能掌握,而是需要投身进去尝试,而是一个对话机制。理解了这个,再在微信公众号里做互动,想必会游刃有余。
参考建议:
可以收集粉丝的常见问题,聚拢核心用户群或小组。经常对推送回复,投票,数据梳理分析,用户问卷调研等都是可选的。
想了解更多公众号运营就关注亿软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