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聊到一个问题:给你一百亿,是否可以将“亲民“平台升级到“品牌“平台?——显然,这里的“亲民”具有婉转克制的含义。
当然,一百亿不是指全部预算/成本/费用,一个电商平台如果仅仅花一百亿就可从“亲民商品”平台升级到“品牌商品”平台,那也太便宜事情了,显然,这里的一百亿主要是指营销或者补贴费用。
答案是:在目前国内零售与电商格局下,这基本实在有点根本不可能。
通过一百亿的营销/补贴费用,吸引(知名/主流)品牌入驻销售,借此吸引扩大用户规模,争取增加订单数,提升客单价,在一定时期内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会有成效。
但,它取决于两点:
第一点,是“亲民商品”平台的基本调性、属性和品性,必须要符合这些(知名/主流)品牌的定位和价值认知,否则即便存在补贴也很难吸引到这些品牌;
第二点,相关补贴不能断,原因在于如果“亲民商品”平台的消费者无法在这些品牌上完成足够高的客单价,形成足够频次的消费,甚至无法接受这些品牌的定价,那么,如果要留下这些品牌只能延续大规模补贴。
即便如此,也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法律、信用与知识产权等风险,例如,入驻品牌商品如何保证是品牌官方授权商品而非其他渠道来源,再例如入驻商家如何是品牌官方授权商家,而非“野鸡”商家,再例如,所受商品如何获得品牌官方正品售后服务和相关权益而非无保障,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亲民商品”平台本身的信用、价值观和品牌形象是否会累及这些爱惜羽毛的(知名/主流)品牌,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虽然两个趋势决定了“平台升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是,平台本身需求,它需要从“亲民商品”的认知标签和符号中走出来,这样,它才不会受制于当初切入市场时所选定的局限和层次,并在新的更大更高市场中获得更大更高的收益。二是,当下的商业消费市场不足够活跃,即便是知名/主流品牌企业也需要扩展渠道和用户规模,对任何可能适合的平台都有合作的现实需求。
但是,这一过程,即从“亲民商品”平台发展至“品牌商品”平台,是艰难的,不要说一百亿无法简单实现,即便是三五年可以完成便已经是极大的成就了,到目前为止,唯一做到的就是由淘宝脱胎而出的天猫,不过,它可以视为是一个新平台而非淘宝简单升级。
一句话:走向价值链的高端之处,是每个平台都希望的,那意味着更高利益(资本的,利润的,品牌的,等等,甚至政治上收益的……),但这个不容易,是一个由灰向白,由俗至雅,由伪及真的过程,只是花钱是不行的,因为你的那些钱根本不可能买下那些品牌此前全部努力的投入,买不下消费者对于平台补贴之外的忠诚,了解这点很重要。
文章来源:马语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