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wDlpd.png
8wDFp9.png
8wDEOx.png
8wDMfH.png
8wDKte.png
咖啡局中局:星巴克的数字化救赎—激活码自动发卡网
adgjm531 2020-8-21

唐朝时,茶叶成为了我们的国饮,并随着丝绸之路走向海外,风靡世界。一个极冷的知识是,促使美国独立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中,倾倒的正是福建武夷红茶。


但历史仿若一个轮回:西方的“国饮”咖啡走进了中国,并开创了一个3000亿的市场。而在这其中,曾一度占据咖啡市场50%以上份额的星巴克,无疑是这一章故事中的主角。


围绕它的不乏争议。早在13年时,央视新闻就调查了一杯354毫升拿铁咖啡的价格:


北京:27元人民币;

英国伦敦:24.25元人民币;

美国芝加哥:19.98元人民币;

印度孟买:14.6元人民币。


诚然,站在商业的角度,跨区域连锁的单品价格往往和物流、供应链、人力成本等多种因素相关,可能简单的价格对比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央视也并非无的放矢,他们选取的城市很微妙地揭示了一个真相——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星巴克在中国的价格就是要贵一些。


众所周知,这份溢价背后隐藏的是星巴克成功的品牌输出。在咖啡并不普及的那些年,星巴克凭借优质的品牌效应获取廉价甚至免费的门店租金合约,据蛋解创业统计,仅房租一项,星巴克相对于小品牌,成本至少能降低15%左右。


比起卖咖啡,星巴克更像是一个KOL生意。


而从宏观角度看,虽然有不少品牌号称要打倒星巴克,但他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入华20年来,星巴克绑定商业地产、打造“第三空间”、搭上中国的城市化红利……单纯的商业竞争根本不可能动摇星巴克的增长。


1.png


当然,一些读者估计在心里反驳并点名瑞幸了,虽然结局惨淡,但瑞幸确实在短时间内打造了一个数字化体系并快速扩张,实实在在地给了星巴克一闷棍:瑞幸呼风唤雨的2018年,也是星巴克在华销售额惨惨戚戚的一年,从8%的高增速一路下滑,第一季度下滑为6%、第二季度下滑为4%、第三季度下滑为-2%。


但不妨深思这一现状:虽然瑞幸倒下了,但数字巨头腾讯投资Tim Hortons咖啡、中石化推出加油站咖啡品牌“易捷咖啡”、老塞咖啡联手云徙科技……山雨欲来风满楼,星巴克所要面临的挑战,真的可以单纯地定义为商业竞争吗?


不,是数字化的浪潮正袭来。


1、商业世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


据调皮电商报道,腾讯副总裁、智慧零售负责人林璟骅把过去商业的变化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在实体零售时期,零售以“场”为连接,各个门店就是零售的“场”,企业经营是围绕着线下开品牌店为中心来运作,所以招商加盟非常关键,所谓的品牌,只要招商加盟大会开的成功,这个品牌就做起来了。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了他们很大的打击。


第二,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平台零售是最核心的,比如阿里京东,占据了线上市场的90%。


平台零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以货品为连接点,企业经营是围绕着做爆款搞大促为轴心来运作,所以,做电商,就是做爆款,不会做爆款,不会搞电商节日,你就做不好电商。


但这个时代也有大缺陷:线上与线下的经营是割裂的,渠道冲突很严重。


第三,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时代,是用“触点”连接用户,企业经营要以数字化客户为中心。


正是这种变革,击中了星巴克的软肋。


如今互联网外卖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常见的场景,或许少有人会记得,即使在饿了么和美团崛起的那些年,星巴克仍旧是十分抗拒展开外卖业务的,但外卖却是部分人的刚需,因此一度有人专门去做星巴克代购。


当时星巴克对外的口径是保持口味,秉持初心,不想被外送影响了咖啡的口感(但后来我们也知道了,瑞幸袭来,星巴克转头就和饿了么合作了)。其背后实质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以场为中心,至于数字化,只是一种服务于现有业态的工具。


当然这可能也是当前许多人的想法,我们暂且抛开对错,只谈星巴克在保持这种心态的时期(约2018年以前),他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png


第一个要了解的事实是:星巴克并不是没有展开数字化,相反精英管理层对此事还真的挺积极的。


举三个例子:


「1」早在2012年,星巴克的APP就上线了。手机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发送手机短信至指定号码下载App,安装后便可通过App查询所在地附近的星巴克门店,管理个人的星享卡账户,以及获取关于星巴克咖啡最新促销活动信息等。


「2」2014年,首席数字官亚当·布洛特曼(Adam Brotman)证实,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星巴克将支持手机应用订购咖啡,允许顾客到店自取。星巴克在其位于西雅图市的总部内建立模拟店测试这项服务,这里面涉及许多细节,比如测试不同的咖啡的冷却时间。该项目背后的团队来自店面运营到IT技术的各个部门的员工,他们跟布洛特曼每周会面一次。


在当时,已经有1000万顾客使用星巴克的应用付费买咖啡和食物。


「3」2017年2月,星巴克首发“用星说”,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上购买一杯咖啡并附带上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祝福送给微信好友——每次赠礼平均花费时间不到一分钟,星巴克提供的近5个月来的监测数据显示,最活跃的一位用户通过“用星说”送出343份礼物。


如果站在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看星巴克,在线上,自建独立的私域流量载体(APP);在线下,用IT技术优化门店服务;在互联网社交领域,用精美的设计打造咖啡的社交属性。试问一句,谁不认为星巴克是数字化领域的佼佼者?


3.png


可第二个事实又很明确:


这一切,都没能让星巴克抵抗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在2018财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出现九年来首次同店销量和营业利润率下跌。


我们可以轻飘飘的总结为:以场为中心的数字化是失败的,要以人为中心。


然而到底怎么做?


上文所提到的林璟骅的演讲中,他认为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现有业态的客流数字化”,二是“.com 2.0”。星巴克在2018年以前的努力,可以说是做好了前者,但却没有做好后者——


2、“.com 2.0”场景和触点的数字化救赎


如果要用一个通俗的方式去概括"以人为中心",或许可以总结为两件事:


一是发散,围绕用户开拓多元化触点;

二是归拢,将所有触点数据统一在同一个线上体系中。


我们先说星巴克在经历了2018年的教训之后,积极展开了哪些新触点。


 01 加入外送战场 


普通人最容易体会到的,是星巴克在2018年终于选择与饿了么合作,打造「专星送」开展外卖服务。


事实也证明了,除非星巴克自己跑偏,否则只要战略方向正确,愿意脚踏实地的去落实“互联网+”,它就基本不会输。


据报道,为了在外卖中保证顾客的消费体验,「专星送」有专门的配送包装和配送箱,以最大程度锁住饮品的温度,保证口感。为保证配送速度,饿了么还为星巴克配备了专门的配送团队,并进行了大规模和长时间的配送速度测试。


在「专星送」推出一年后,星巴克的外卖服务已经覆盖了100个城市的3000多家店面,外卖销售额占整体销售额的6%。


重要的是,外卖这一新的用户触点,使星巴克在面对众多互联网品牌围剿之余还实现了会员增长。根据2019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会员数为900万,环比增长10%。


 02 做一个KOL 


另一方面,星巴克作为咖啡领域最大的一名KOL,也几乎复刻了网红经济的盈利模式。


比如“网红”品牌的基本操作:疯狂的开展跨界联名。


和明星Ariana Grande联名推出合作款饮料,和彩妆品牌Stone Brick联名推出樱花季积木唇膏,和梦幻婚纱VERA WANG联名,和加拿大休闲背包品牌HERSCHEL SUPPLY联名、和与防弹少年团联名、和藤原浩联名……我们就不多做讨论了。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还像我们提到过的博物馆文创一样,开了一家网店卖周边,并且卖的还不错。


相信曾经星巴克「猫爪杯」被疯抢,甚至有人为此大打出手的新闻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咖啡周边其实并不像新闻所揭示那般是个令人疯狂的简单生意,我们以COSTA为例,在天猫上其销量最好的马克杯仅仅售出737只:


4.png


相比COSTA的门店规模而言,无论是看中电商所带来的营收也好,还是借此想打造的品牌影响力也好,其效果都是有限的。


相比之下,星巴克的周边不仅新品出得快,销量更是以千、万计:


4.png


而最近被反复提及的「直播带货」,星巴克当然也是不会错过。去年9月,星巴克联手薇娅,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直播卖货,近16万杯饮品、3000件星巴克联名产品售罄。


甚至这么多年来从不找明星代言的清流星巴克,如今也“破了戒”——在今年4月,李宇春成为了星巴克中国首位明星合作伙伴。


它再也不是那个端着架子的星巴克了。无论是新载体、新平台、新营销方式、新流量圈层……任何一个能接触用户的机会与触点,星巴克都不想放过。 


 03 “抄袭瑞幸”的新零售 


不声不响的,星巴克创立了子品牌「啡快」,学瑞幸开起了小型新零售门店。


以堂食和自提为主的线下门店,受限于用户愿意步行的距离,通常服务半径约为500米。而采取外送服务,门店的服务半径则可以覆盖周围2km。


而限制2km这个距离的主因是用户可能不接受过长的送达时间,以及时间过长导致的口感下降(比如冰化掉了),但这些都是商家可以主动进行一定优化的因素,因此该距离甚至能进一步放大。


这也是瑞幸当初相比星巴克的优势所在:



诚然星巴克也能在现有门店开展外送,提升单店覆盖面,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瑞幸门店的门店面积更小,装修程度更低,也就意味着能更容易选址并快速扩张,甚至凭借广大的覆盖面和低成本,覆盖一些偏边缘的位置。


这也是在瑞幸败退之后,星巴克为何悄然捡起这一模式的原因。当然这样的做法似乎对星巴克有一定的包袱在,目前「啡快」的扩张速度并不快,现有的数家门店,更像是在进行小规模的运营测试。


并且摆脱较为高昂的租金成本后,「啡快」门店的产品价格似乎依然和星巴克原有门店的价格保持一致,或许也是担心降价会影响星巴克原有的价格锚点。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独立作为一个子品牌运营了。


但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对比:喜茶的子品牌直接就命名为「喜小茶」,并且产品做成简单版,定价更是几乎打了对折,此举是勇敢还是激进?反过来,或许也能印证星巴克的新零售是稳妥还是过于保守。


不妨等时间给出答案。


3、统一的线上体系


在建立多个触点之外,星巴克还需将所有触点的数据统一起来。


说句题外话,《新约·马太福音》有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被提炼成我们所熟悉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并且常常用在互联网领域——无论是互联网社交还是电商,当一家流量超过了一个临界点,此后就会强者恒强,最终不可避免地形成垄断,并把其他对手踢出局。


当年的淘宝、微信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并且这种“垄断”几乎是不可逆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用微信,其中肯定有一批人用不惯它,但偏偏身边亲人朋友都在用,他就不可能放弃微信换成另一个社交软件,除非他想自己跟自己聊天。


而用户都在微信、淘宝上,加之国内各互联网生态并不互通,这都是品牌想做互联网整合,或者说私域流量时不可避免的现实阻碍。


也因此,有许多人认为私域流量是解决流量花园问题的关键所在,但事实上小孩子才说逃避围剿,成年人的选择是和BAT巨头们拜山头。


星巴克也不能免俗。


虽然这是一个没什么热度的新闻,却是星巴克中国的重大事件:2018年12月14日,阿里巴巴宣布,和星巴克的会员体系将在本月内全面打通。


6.png


“数据互通”、“统一ID”这些名词背后的价值,可能对于做数据清洗做到秃头的程序猿、数据分析师、管理决策者比较有触动。对于消费者而言,比较好理解的方式是说,从此星巴克能满足这些功能:


  • 你在星巴克店里喝咖啡,既可以用星巴克App,也可以用支付宝、淘宝一次扫码付款+星享卡积分。

     

  • 你用饿了么、淘宝、支付宝都可以点星巴克外送,同时累积星星。


  • 你还可以在以上所有App购买星巴克的各种好看到爆炸的礼品并积分。


同理,腾讯生态也是不可忽视的。


据PingWest品玩5月25日讯,星巴克微信官方小程序开通,提供星巴克App会员权益及专星送外送点单等服务功能。


在星巴克中国的各家门店,通过出示在小程序上注册成功的星享俱乐部会员码,可以完成扫码识别会员身份,可直接点击页面微信支付按钮进行快捷支付。同时,小程序首页也提供了“专星送”外卖点餐服务,用户浏览菜单、加购饮料食品、结算、订阅订单通知功能均有呈现。


至此,星巴克多触点而又能实现整合的「大、一、统」数据体系已然形成。


结尾


2012年,星巴克设立了首位首席数字官(CDO),成为率先设置这一岗位的品牌之一。该岗位将负责星巴克全球数字营销、网站、移动终端、社交媒体、Starbucks Card、顾客忠诚计划、电子商务、Wi-Fi、星巴克数字网络(Starbucks Digital Network),以及新兴的店内数字及娱乐技术。


重点是「全球」二字:当时的他们,或许并没有发觉中国的互联网环境特殊之处。


而到了2019年6月1日,星巴克中国单独成立数字创新部门。该部门将直接向新成立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办公室汇报。


在一系列救赎行动后,星巴克的现状如何?


1 月 29 日,星巴克公布了 2020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透漏了几个重点信息:


  • 中国市场营收为 7.45 亿美元,占全球收入超过 10%,去除汇率影响,同比增长 13%;

  • 中国可比门店销售额增长 3%,高于市场预期;

  • 中国市场会员数量 1020 万,同比增长 40%。


千年未变的零售生态,终于是来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


最新回复 (0)
返回